国际动态
德国职教培训亟待变革
德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其独特的“双元制”模式久负盛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扎根于德国产业与文化土壤,曾有力地支撑了德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受年轻人口减少、高等教育普及等因素影响,这种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面临挑战。与此同时,数字化时代对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为应对未来市场竞争,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传统模式和内容亟待变革。
“双元制”仍是经典职教模式
德国“双元制”模式一向被视作职业教育典范。所谓“双元”,“一元”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指培训企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要与培训企业签订合同,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部分时间在企业当学徒,把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
“双元制”职业培训通常需要两至三年,具体取决于所选职业。根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发布的相关报告,德国现阶段有300多种获得官方认可的职业,均需经历一整套正规且系统的培训流程。在此过程中,雇主和工会深度参与培训法规及培训标准的拟定与更新。此外,各行各业内部培训流程、考试机制以及认证体系均已形成全国统一标准,确保学徒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均可接受一致且连贯的高质量培训。
这种模式在雇主、工会和国家共同监管下运行,既能让企业按需培养未来员工,也利于学生在结束培训后对口就业。长期以来,“双元制”代表高质量的培训水准和较低的青年失业率,成为支撑德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学徒数量持续下降
尽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名声在外,但近年来在本土却遭遇瓶颈--学徒越来越难招。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合同数量为47.9万份,尽管同比增长2.1%,但与2013年相比下降8%。2023年底,德国有121万余名学徒(包括所有学习阶段)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与2022年基本持平。德国联邦统计局在公报中称:近年来学徒数量持续下降的趋势并没有被彻底扭转,只是下降速度有所放缓。
“当世界其他国家都在效仿‘双元制’模式时,德国人自己却低估了它的价值。”德国职业教育机构海因策学院院长扬·海因策说,“如果所有人都去追逐学术学位而放弃技术培训,那么就会出现技术工人短缺的困境,这无疑会影响经济发展。毫无疑问,均衡的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稳定发展发挥着根本性支撑作用”。
造成学徒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德国就业研究所所长贝恩德·菲岑贝格尔认为,除了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年轻人数量日益减少外,德国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接受高等教育而非职业培训,这种趋势已存在很长时间。海因策也认为,越来越多的父母更愿意让孩子去上大学而非去做学徒,可能因为大学学位被认为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不过,德国如今出现一种新趋势,即学生先接受职业培训,再进入大学学习。比如,学生15岁离校后就可开启职业培训--成为一名机械师,工作到25岁时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能攒下一些积蓄。这时,可选择进入校园深造,比如攻读工程师学位或探索其他职业方向,也可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利用晚上或周末时间学习,同时继续工作。
“目前,德国的制度允许这样操作,因为大学认可工作经验所对应的学分。”海因策说。与传统学术路径相比,这种方式颇具吸引力,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企业运作模式,懂得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与同事协作以及和客户打交道,这些实践经验能够极大地提升个人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艰难转向数字化
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领域人才不可或缺。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当前,德国数字领域人才短缺形势严峻,到2027年,近2/3的相关岗位可能因缺乏合适的应聘者而无法填补。如今,宝马、西门子、蔡司等不少德国大企业已将职业培训重点放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领域。
宝马集团人力资源服务、招聘及资格认证主管莫里茨·基彭贝格尔介绍,宝马在德国多个城市提供“双元制”学习课程,培训项目内容包括云计算、3D打印、数据分析等数字技能,还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纳入其中,学员可获得人工智能学士学位。
牛津大学讲师法比安·斯特凡尼认为,从薪资角度看,人工智能“钱”途无量。目前,通过职业培训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所获薪资水平可超越一般学科硕士学位持有者,甚至能与博士学位对应的薪资待遇相媲美。
尽管政府和专家大力宣传,学徒也对通过培训获取人工智能知识满怀期待,但德国大型职业教育研究《2024年学徒招聘趋势》报告显示,目前,德国仅有不足1/10的企业提供此类培训,仅26%的企业计划开展相关培训。
该研究的发起人费利西娅·乌尔里希表示,人工智能“绝非仅仅是一个流行语或ChatGPT这么简单”,这项技术“将给职场带来极大变革”,但有意识开展相关培训的企业占比太少了,堪称“严重疏忽”。她呼吁德国企业和政府尽快重视起来,培养更多数字化人才。
海因策也认为,职业教育培训应该在课程上创新,融入更多数字化内容。但遗憾的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变革较为迟缓,更新的效率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如果想为电池生产工人创建一个新职业,可能需要十多年才能将其纳入官方职业培训体系,这个速度对于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显然太慢了。”海因策说。
摘编自2025年第1期《环球》 褚怡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