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学中文很“香”,中文国际师资的缺口也大。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教授曾勇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当下全球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应在500万人以上,应加强适应区域、国别化需求的“中文+”和“+中文”教育的复合型师资培养。
曾勇
“汉语热”升温
中文复合型人才缺乏
曾勇介绍,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3》 ,目前全球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有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设中文课程的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共8万多所,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
从2023年全国招生专业目录统计发现,我国开设国际中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有371所,开设硕士层次教育的学校有197所,开设博士层次教育的学校有25所,目前培养的汉语教师人才仍然无法满足全球需求。
“从各高校的培养方案看,以培养通用的语言技能型师资为主,对复合型师资的培养非常欠缺。”曾勇认为,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全球中文教育已经开始转向职业、专业型教育为主,需要更多能够胜任“中文+”和“+中文”教育的复合型师资。这类师资不仅要懂语言技能教学,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或专业知识等。
建议:打破传统方案
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
对此,曾勇建议应统筹全国高校,分区分类发挥各高校的专业和区域优势,形成区域、国别化特征凸显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高校通过对自身特色和所处区域优势的研判,确定自身面向特定区域、国别的人才培养特色。如云贵川渝桂等省份可发挥毗邻东南亚、南亚的区域优势,开展针对该区域国家所需的国际中文师资的人才培养;而西北各高校则可发挥辐射中亚中东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该区域内国家所需的中文师资。通过根据自身优势开展区域、国别化的匹配,各高校锚定特定国家或区域,培养适应相关国家、区域特定需求的国别化师资,从而形成差异化、专门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门还需统筹协调各高校人才培养,以保证区域、国别化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满足相关需求。
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打破传统方案,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将语言技能和专业/职业技能教学整合到一个培养框架,通过专门开课或让学生跨专业选课的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教学和专业、职业技能知识,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开展国内外联合培养,相关高校要积极与其所锚定的区域、国家的高校合作,通过将学生派往相关高校学习和实习的方式,让其真正成为符合区域、国家需求的师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