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2025年1期|解码法国职业教育如何促进技能人才体面就业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2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将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单独一章,明确规定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突出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价值导向,从法律上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地位,标志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可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未来国家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相匹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一环。
本文基于对法国职业教育开展的实践调研,探寻其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挖掘可供我国职业教育借鉴的经验做法,为优化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青年就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仍存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青年就业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全球青年就业总数在1999年-2019年间从5.68亿降至4.97亿,而全球青年总人口却从10亿增至近13亿,全球青年就业现状整体堪忧。
各国青年面临的失业压力除经济衰退导致的周期性失业之外,还来自结构性失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提出三种类型的不匹配:资格不匹配、专业不匹配和技能不匹配。其中,技能不匹配在学界也被称为技能错配,即一项工作需要广泛的技能,而员工可能拥有其中一些技能,但缺乏其他技能。欧洲培训基金会调查发现,大多数伙伴国都认为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错配是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法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青年学生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人数占比大,且就业质量较高。据2023年《世界报》报道,法国教育体系从高中开始将学生分流为普通方向、技术方向和职业方向,其中职业高中学生占1/3。与此同时,蓝领与白领收入差距较小,有的蓝领收入甚至大大超过白领,且蓝领工作更能得到尊重。因此,学习借鉴法国职业教育促进青年就业的国际经验,能够为我国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有效应对人才缺口,实现共同富裕。
法国学徒制:多元融通培育能工巧匠
法国学徒制是一种通过职业培养和在校学习来培养新一代行业或专业从业人员的教学制度,其历史悠久、发展缓慢、行业覆盖范围广,按历史分期可分为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后者从前者发展而来。
法国职业教育最早可溯源到9世纪至13世纪的“行会学徒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行会普遍产生。13世纪,《职业丛书》对学徒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这一时期的学徒须历经三个阶段:学徒、学徒工(已满师但仍为师傅工作)和师傅。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影响,行会学徒制的培养逐渐不能满足劳动市场对专业人员的需求。从19世纪中叶起,法国开始以国家法令形式干预学徒制。自此,法国学徒制开始“现代化”改革,标志性事件包括学徒培训中心的成立和学徒制被纳入法国职业教育体系。1961年,一些雇主组织与工会组织签订了内部协议,建立了法国第一个“学徒培训中心”(CFA);1971年,法国颁布《德罗尔法案》(又称《学徒制法案》),确定了学徒制作为法国职业教育体系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
此后,法国学徒制“现代化”改革动作不断。其中,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扩大学徒制的人数和范围。例如,1982年法国颁布《权力下放法案》,扩大了地方政府在学徒制组织和经费管理方面的责任,并将参加学徒制的年龄上限提高至26岁;1987年《塞甘法案》颁布,将通过学徒制可获得的职业资格范围从职业技术证书扩大到职业高中会考证书乃至各类技术文凭和专业学位。之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改革则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徒制对青年和企业的吸引力。到了2002年,法国出台了《社会现代化法案》,其中,有关学徒制的措施覆盖了学徒的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工资收入等方面,在更全面保护学徒的同时重构了学徒培训中心的经费机制,消减了不同学徒培训中心最低经费资源之间的不平等,进一步理顺了收缴学徒培训税的程序。2009年,法国又连续出台法令,设立关于学徒制的奖励津贴和国家资助,激励企业提供学徒岗位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可见,学徒制已成为当前法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